2024年04月24日   星期三   农历甲辰年(龙)   三月十八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- 相关链接 - 情系教育 >> 正文
孩子能否成才,基本上不决定于名校!
更新日期:2015-3-29    作者:刘道玉    编辑:admin    点击量:2850

孩子能否成才,基本上不决定于名校!

作者:刘道玉

 

前言:你有名校情结吗?孩子上了名校就意味着能够成才吗?刘道玉教授以自己近60年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经历和思考体会得出,“一个人是否能够成才,基本上不决定于名校、名师,不决定于学历和学位之高低,不决定于是否出国留学,不决定于学习条件之优劣,也不决定家庭是否富有,而只能决定于自己的志趣、理想和执着的精神。”

因此,不论是我们家长还是孩子,不妨淡化名校情结,注重培育和强化决定于成才的五个重要素质:酷爱读书、善于自学、超强的记忆力、以博取胜,以及不断开启潜在的悟性。

此文有很多地方是说得很好的,有很多观点是人生的写照。

 

我从事高等教育工作近60年了,虽然有着年深月久的经历,但有一个问题却始终困惑着我:大学生成才究竟决定于什么?是高学历和高学位吗?但并不是每一个获得大学毕业文凭甚至高学位者,都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;相反的,有些没有进过大学的自学青年,也有不少人成为优秀的人才。是名校和名师吗?但并不是每一个进入重点大学的人,或是师从名家的人都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,而有些没有进入名校或从名师的青年,也有不少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。

华罗庚先生是由初中毕业生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大师,师从他的学生不下百人,但获得世界数学界公认的杰出数学家,也只有五六个人(5%)。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?

我一直不断地琢磨这些问题,经过这几年的学习与思考,终于有了一点心得。一个人成才决定什么或不决定于什么,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。

经验表明,能否成才,基本上不决定于名校、名师,不决定于学历和学位之高低,不决定于是否出国留学,不决定于学习条件之优劣,也不决定家庭是否富有。

一个人是否能够成才,只能决定于自己。具体的说,决定于自己的志趣、理想和执着的精神。

根据我对国内外一些著名学者成才经验的研究,大学生们能否成才,需要淡化名校情结,不要太在意专业的选择,走出盲目追求高文凭和高学位的误区,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和强化决定于成才的五个重要素质:

酷爱读书,立学以读书为本。大凡智力超常的少年,生理发育都比较超前,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酷爱读书,读书就是他们的生命的一部分。

北宋欧阳修四岁丧父,家境贫寒,母亲四处借书供他抄书,通过自学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,他曾说:“立身以学习为先,立学以读书为本”。因此,一个厌学的人,不爱书、不爱读书和不会读书的人是不可能成才的。

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的毕业生刘维宁,是初三考取大学的,大三考取留美研究生。

他是七八十年代“天才少年”之一,是加拿大国家宇航局唯一的五级(最高级)科学家,现在被聘请为中国“千人计划”专家,主持由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与欧洲航天局共同发射的“夸父卫星”项目。

他自识字后,就养成了酷爱读书的习惯,雷打不动,而且是跨学科的广泛阅读。

就像林语堂先生所说:“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,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。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,他无论在学校或学校外,都会读书。”武大2014年录取13岁的汪逸凡,从两岁就开始阅读简版的中国四大名著,正是超强的阅读能力使他连连跳级,只用了5年的时间,完成小学和中学12年的学校教育。

善于自学,这是成才的关键。人类文明的传承就是从自学开始的,就大学而言,必将由现在的课堂讲授再回归到自学的将来。

因此,一个没有很强自学动力和能力的人,是不可能成为杰出的人才。

自学是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,有些人有天生的自学能力,而大部分人需要开发和引导。不少“天才少年”,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,例如刘维宁在大学期间,基本上不听课,即使人在课堂上,也是心不在焉。

每学期教科书和教材发下来以后,他快速的自学一遍,然后就是广泛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刊,以积累和构建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结构。

一直被传为佳话的典型例子,是英国大博物学家托马斯·赫胥黎,因家境贫寒8岁才开始启蒙教育,而且只读了两年书。

他完全靠独立自学成为精通动物学、植物学、矿物学、医学的博物学家,精通法文、德文、意大利文、希腊文和拉丁文,曾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,获得皇家奖章,还担任过伦敦大学的校长。

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张舜徽教授,一天校门未进过,完全通过自学成为公认淹贯博通的一代通儒。

大量实例证明,充其量只有小学的文化程度,都已具备了自学的能力。可是,迄今自学仍然不能在大学普遍推广,原因在于学习者有依赖思想、意志薄弱、迷信教师。

同时,现在僵化的课堂考核管理制度,也不利于大学生进行自学。面对大数据时代,在线学习使得获取教育信息更便捷,为无师自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。

当今大学的理念、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都已经过时了,必须改变教育的游戏规则,从玩“知识游戏”向玩“思维游戏”转变,迎接以“大智慧之光”为理念的教育新时代。

  上一篇: 教育转型呼唤“能历”教育
  下一篇: 中小学赛课真实感受 ,您遇到过吗?
  [文章评论]       [发表评论]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评论需经管理员审核才能发表
  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!
 
设为首页——
湖南省平江县第一中学张从军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:湘ICP备13001241号-1